史詩級的青春片果然名不虛傳。比起歐洲式的叛逆,英國電影新浪潮詮釋的叛逆反而有更虛無的本質(zhì),《if…》大概就是一個縮影,充滿了對構成現(xiàn)代社會幾乎所有正統(tǒng)概念的歧視和不屑,唯一重要的就是解脫般的自由,且比起嬉皮士們“性、藥、搖滾樂”的“安逸的墮落”,“死亡”似乎是林賽安德森眼中到達自由的唯一途徑。似乎就連性也必須和死亡連在一起才有意義。“make love once. Then die.”
再換個昵稱:61.236.220.214
Sydney Sweeney比贊達亞演得好
露絲瑪麗:182.82.119.211
世界末日大家還是一起死吧。。。
大黑頭:123.234.60.245
雖然講的是家庭式作坊的木偶戲班子,但伴隨著父親的離世,奶奶的癡呆,年輕一代有守舊有叛逃。它充斥著新與舊的沖突,lena身上帶有著深刻的左翼激進分子的印記,所以在對待家傳的手偶戲也想著重新抒寫新的故事。martha也在父親的幽靈式拜訪和大雨毀掉了舞臺后獲得了背叛的自由。Louis則直接叛逃去演舞臺劇,但收入可觀、名聲漸漲。藝術的革新與時代的革新雖不同呼吸共命運,但總是這樣的一群年輕人遭遇著相似的困惑。家(即傳統(tǒng))并沒有困住年輕人,而是年輕人自己選擇了不同的道路。沒有人一定要接過什么歷史的重擔,而是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。就像法國新浪潮的燦爛留下了一絲余蔭,但沒有哪位導演一定要接棒,拍自己想要的電影即可。 很體面,很溫情,很適合道別,Bye French New Wave~
用戶評論